英石文化的艺术特征。宋朝大书画家米芾北宋神宗熙宁年间任浛县(今英德市浛洸镇)县尉两年,秋天河水干涸时到山溪里采英石。后来他调任无为军,玩石的劲头则达到疯狂的地步,拜石为兄、为丈。因为这种玩石经历,他胸有成竹地把太湖石、灵璧石、英石同类奇石的玩赏标准归纳为“皱、瘦、漏、透”四个字。
四字标准便成为英石自身所固有的艺术特征,
“皱”指英石的纹理美,石表面褶皱深刻,井然有序,不紊乱;
“瘦”指英石的体态美,苗条、高挑,突显铮铮风骨;
“漏”是对英石提出更深层次的纹理美,石表面有明显的流痕、滴漏;
“透”是对英石提出更高要求的体态美,整个石体弹孔遍布,相互连通,玲珑宛转。
阴英石(藏于土中者为阴),多以“漏、透”居多,阳英石(露于地表者为阳)则多以“皱、瘦”居多。大凡形之佳美为珍品者,皆兼具这四要素,且四面耐看。珍品之往下顺次为精品、合格品。
后来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“丑”字,认为丑到极时皆为美。这种以丑为美的理念,充分肯定了英石中不乏怪丑之好石。
到了清代屈大均在他的《广东新语·石语》中英石的玩赏标准调整为“瘦、皱、透、秀”。别看只调整了一个字,却对英石的质地、色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。
|